瑞士老牌银行股价大跌30%:问题出在哪?欧洲危险了?

最新信息

瑞士老牌银行股价大跌30%:问题出在哪?欧洲危险了?
2023-03-16 22:15:00
K图 CS_0]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一波未平,瑞士信贷银行(下称瑞信)“爆雷”一波又起。
  15日,受多重因素影响,瑞信股价盘中一度暴跌近30%至历史新低。市场恐慌情绪弥漫,拖累欧洲银行股全线下挫。
  有人担心,瑞信会不会是欧洲版“硅谷银行”,会不会引发重大金融危机?
  最新消息是,瑞士央行出面干预,瑞信表示将向其借款至多500亿瑞郎,以稳定财务状况。
  外界心有余悸:瑞信为何突然失控?瑞士央行能否挽回局面?接下来,谁又会是下一个引爆点?
  瑞信怎么了?
  身为瑞士第二大银行、全球第五大财团,瑞信拥有167年历史,曾是瑞士人的骄傲。但就在15日,瑞信股价一度暴跌30%以上,2021年2月超过12瑞郎的股价,15日收盘时仅为1.697瑞郎。
  表面上看,这场暴跌发生在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搅动市场信心的背景下,导火索是3月15日瑞信大股东沙特国民银行表态不会增持瑞信股票。
  沙特国民银行去年10月收购瑞信9.9%的股份。不过,自那以来的几个月里,这笔14亿瑞郎的投资已蒸发约5亿瑞郎。如今,最大股东表示不会参与银行的进一步筹资,触动投资者神经,匆忙抛售瑞信股票。
  但从深层次看,瑞信多年来一直是欧洲银行业的“问题户”,丑闻和争议迭出,让投资者感到担忧。去年以来,瑞信饱受持续亏损和客户资金流失的困扰(资金净流出1110亿瑞郎、去年净亏损73亿瑞郎),盈利能力受到质疑。
  危机之下,瑞信曾尝试自救,推出大规模重组计划,包括剥离华尔街投资银行业务、进一步转向私人贷款业务、裁员数千人等,以期改善业务业绩、遏制重大损失。
  但扭转局面并非朝夕之间的事 。就在3月14日,瑞信披露,该行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正在制定改进计划。
  “瑞信的问题到底有多深?”有英国媒体这样问。也有人担心,瑞信会不会成为欧洲版“硅谷银行”?
  “瑞信自身的问题早在2021年就出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指出,当时涉及两家投资机构,一个是Greensill基金倒闭,另一个是ArchegosCapital投资公司爆仓,瑞信遭遇大额资金亏损,信誉受到怀疑。去年随着储户和投资者大量撤资,瑞信就面临资金和债务不匹配问题,必须不断增加资本金。如今,主要大股东被曝不愿出资,再加上有华尔街分析师预测“瑞信可能倒闭”,市场担忧积聚,就掀起股票抛售风潮。
  除自身问题外,徐明棋和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都认为,瑞信出事发生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一段时间逐渐积累的问题正在集中暴露。
  丁纯指出,经历了2009年欧债危机,欧洲央行自2015年开始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规模撒钱。新冠疫情的发生导致供需错配,再加上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推高通货膨胀,美欧开始转向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并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滞胀。上述变化下,银行自身业务、操作方面的漏洞和缺陷会呈现各种爆发。随着恐慌情绪加剧,“问题银行”首当其冲。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下,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变得难以掩盖。”徐明棋说,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各国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资金供应充裕,金融机构获利空间小,因此就会通过加杠杆、金融衍生品等方式来维持高收益。如今,随着各国央行采取收缩政策,紧缩周期下,原来低利率、加杠杆、低成本运行的资产的风险暴露,债务锁链出现断裂。
  此外,徐明棋认为,瑞信“爆雷”的背后,也暴露出金融业监管的疏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针对大金融机构的监管在增强,但这些机构通过各类子公司逃避监管的能力也在提高。”徐明棋说,瑞信业务范围很广,是一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混业经营的机构,逃避监管空间很大。这次事件进一步暴露金融监管在“穿透”违规行为方面仍有局限。当资金经过多次倒手,很难追溯真正的责任方。
  大到不能倒?
  先有硅谷银行倒闭,后有瑞信股价暴跌。外界不免将美欧接踵发生的银行业“地震”相联系。
  与硅谷银行相似,瑞信近来遭遇大量资金外流,融资成本飙升,进一步挤压银行的盈利能力。
  与硅谷银行不同,瑞信没有大量“持有至到期”资产。有分析师表示,瑞信在世界各地央行储存着数百亿美元的现金可以动用,资产负债表基本没有漏洞。
  更引人注目的是,瑞信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玩家,资产规模(到去年底约为5800亿美元)是硅谷银行的两倍多,业务遍及欧洲、美国和亚洲,被视为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
  15日欧洲银行业股票哀鸿遍野便是明证。当天,瑞信股价崩塌,拖累欧洲银行股全线暴跌,市值蒸发近750亿美元。大型银行中,法国巴黎银行股价下跌超过10%,法国兴业银行股价跌幅一度达到12%,德意志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股价下跌约8%。
  有评论称,瑞信是“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但也会演变成“大到救不了”。
  就在15日欧洲市场收盘后不久,瑞士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果断出手,证明没有直接受到美国银行业动荡的风险,自身财务状况良好。如果需要,瑞士央行将支持该银行。
  瑞信迅速回应,表示将向瑞士央行借款至多500亿瑞郎,还将回购部分债务证券,以减少利息支出。这样一来,瑞信或将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个接受央行救助的大型全球性银行。
  瑞士央行“先发制人”有何意味?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徐明棋认为,瑞信规模太大,是受“全球央行(金融稳定委员会)”监管的全球系统性专业银行,不仅在瑞士上市,也在纽约上市,影响面广,下属各类子公司、分行遍布全球。如果它真的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很多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冲击,激烈程度可能会超过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产,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正因如此,瑞士央行不得不出手相救。“这样一来,金融剧烈震荡的危机可以避免,但也会让普通民众付出代价。”徐明棋说,与美国一样,欧洲现在也是流动性过剩,通胀比美国更高。如今,瑞士央行通过印钱施救,固然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短期渡过难关,但势必会延长通胀持续时间,最终还是要由老百姓来承担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运行不当或者渎职所造成的损失。
  丁纯指出,央行出手干预,效果仍要继续观察。现代金融业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透明。各家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深度渗透,相互持股,推出各种金融衍生品。一些“僵尸银行”表面上并无异常,即使做“压力测试”,也是很难发现潜在“引爆点”。一旦市场信心动摇、人人恐慌,原先比较健康的金融机构也会出现问题。
  因此,“只要美欧的大病灶——滞胀没有解决、经济没有恢复,尤其是通胀仍然持续,各种‘爆雷’仍会继续发生,只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爆、会在哪里爆。 ”丁纯说。
  下一个是谁?
  从美国到欧洲,随着全球银行业掀起新一轮动荡,资本市场闻到一股“山雨欲来”的气息。有人担心,以美国地区性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业危机已蔓延到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并可能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的开始。也有人猜测,银行业的“击鼓传花”下一个会是谁?下一些会是谁?
  徐明棋认为,目前来看,问题还没波及更广泛银行系统,还不能说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现,而是前一阶段风险积累的部分爆发,主要与美联储加息速度太快,导致金融机构没法迅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有关,同时也反映出金融监管在垄断资本游说下的有所放松。
  与此同时,“各国央行也吸取了当年的教训,迅速出手解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断风险传递,把冲击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徐明棋说。
  丁纯不那么看空欧洲的情况。
  他指出,目前来看,“问题银行”的“爆雷”还是个案。欧洲正在经历“多事之春”,恐慌情绪比此前更强,但也没到风声鹤唳的地步。理由有几点。
  一是,这起事件与其他欧洲金融机构没有直接关联。
  二是,欧债危机后,欧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监管的应对措施,比如成立监管证券保险的相关机构,成立银行业联盟、资本市场联盟等,都是想从体制上亡羊补牢,切断一国引爆系统性危机的风险,也取得一定效果。欧洲国家目前负债也很高,但规则已经清晰,应对也会更从容。
  三是,欧洲方面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俄乌冲突下,欧洲人主观上较团结,有种财政联合的倾向。市场也比欧债危机时更有信心,一定程度上会减轻潜在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金融监管当局、经济管理部门拿出怎么样的方案去解决滞胀。”丁纯说,欧美上次滞胀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终拿出一些转折性的调控手段予以应对。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全球化背景下,监管、干预都不是一国单枪匹马能起效的,需要从全球经济金融监管层面(比如G20)协调解决。究竟如何消除这个病灶,还要继续观察。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瑞士老牌银行股价大跌30%:问题出在哪?欧洲危险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