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最新信息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07-31 12:31:00
心观点
  今年在厄尔尼诺影响之下,全球温度屡创新高,而我国入夏以来各地高温天气也在持续演变扩散。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盛夏时期(7—8月)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极端高温干旱等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能源供需产生深远影响。
  夏季高温干旱造成我国用电需求增加,进而影响正常工业生产。需求端看,持续极端高温天气造成用电量大幅增加。从供给看,来水偏枯造成火电增加明显,发电结构优化受到一定阻碍。一边是高温带来的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一边是来水偏枯带来的水电生产受限,火电的调节、“兜底”作用会有所凸显。但即使火电补位,从总量上看,极端天气也会导致电力供需偏紧张,部分地区推出“有序用电”可能影响正常工业生产。但电力保供、增供之下,全国电力有望达到“紧平衡”,工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大致可控
  气候变化背景下,一边是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要求下的火电“让位”,一边是能源保供要求下的火电“补位”,经济发展与能耗双控短期内难以平衡。实际上2021年以来,能耗强度的控制受到气候、疫情等多方面的扰动,目标完成进度偏慢,难度加大。由于控能耗目标完成难度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GDP能耗”的目标未设置具体数字;2023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指标不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转为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和公布。
  经济增长与能耗双控之间难以完美平衡。2021年部分地区能源价格上涨、供需紧张叠加追赶能耗双控进度等原因出现了拉闸限电、“一刀切”停产限产、“运动式”减碳,对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造成明显干扰。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实现5.5%的增长(全年目标5%),而单位GDP能耗仅下降0.4%(全年目标下降2%)。面对内需偏弱、高温扰动等影响,若要完成全年GDP目标,需要能源增产供产;若要完成今年能耗强度目标,下半年单位GDP能耗大约需下降3.6%,实现难度较大,并且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扰动。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更具有优先地位,因而实现单位GDP能耗目标的难度可能较大。
  全球温度屡创新高,气候化影响深远
  7月4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声明称,热带太平洋地区七年来首次出现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条件,并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了90%,预计此次事件至少为中等强度。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记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更多极端高温。
  厄尔尼诺,指的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每隔几年出现异常升温的周期性气候现象。其平均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到12个月。根据国家气候中心,1950年以来总共发生了19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包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是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以及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气温的升高。比如2014年10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持续了19个月,海温指数峰值达到了2.9,该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今年夏天,新一轮厄尔尼诺可能正在推高全球变暖幅度,达到新高峰。7月份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7月4日,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气象机构公布的初步测量结果显示已经突破全球有记录以来平均最高气温,首次超过17摄氏度,超过了2016年8月的16.92摄氏度的纪录。7月6日,全球气温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23。
  反观我国,今年入夏以来各地高温天气也在持续演变扩散。6月份根据中央气象台报道京津冀平均高温日数11天,较常年同期偏多6天,北京高温日数(1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7月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盛夏时期(7—8月)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极端高温干旱等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能源供需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加重我国能源供需紧张局面
  夏季高温干旱造成我国用电需求增加,进而影响正常工业生产。
  从需求端看,持续极端高温天气造成用电量大幅增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明显的季节性,用电高峰集中在夏、冬两季。在全球升温背景下,过去几年夏季用电量屡创新高。2022年高温持续超过64天,已经打破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而今年截至7月2日,我国高温日数再次打破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国家能源集团数据显示,7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单日完成发电量40.9亿千瓦时,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华南、华东等省区最高负荷屡创新高,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严峻。今年江苏、浙江两省用电负荷分别在5月29日和7月3日突破1亿千瓦,比去年分别提早19天、8天。四川7月10日用电负荷达到5988.8万千瓦,也刷新历史最高负荷。
  从供给端看,来水偏枯造成火电增加明显,发电结构优化受到一定阻碍。厄尔尼诺可能会加剧我国“南涝北旱”,影响水电生产。我国水电大省四川、云南等地近两年汛期旱涝灾害并重,整体来水偏枯。根据四川省气象局,“预计今年汛期(5月-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云南气象局6月份指出当前“持续性高温天气加剧了气象干旱的发展”。去年夏季至今,持续高温等原因导致长江上游来水减少,今年主汛期长江流域降水量总体也偏少,旱重于涝,三峡水库出库量一直弱于季节性,同比延续负增。与之相对的,我国水电降幅明显,去年8月、9月水电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1%和30%,而今年4月以来我国水电产量也仍在-20%以下低位增长。
  一边是高温带来的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一边是来水偏枯带来的水电生产受限,火电的调节、“兜底”作用有所凸显。去年8月份,在云、贵、川、鄂等地水电产量分别同比下降6.7%、8.5%、2.2%和45%的同时,火电产量分别同比上升63.9%、34.9%、113.5%和61.1%。对比2022年8月和2021年8月部分水电大省发电结构,也可以看出去年火电补位的作用较为突出。
  今年电煤供应较为充足,火电发电量增速仍偏高,4月份以来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各类发电量整体增速。火电补位在每年冬季出现较为频繁,春夏季节水电占比往往会重新抬升,火电占比相应回落,而今年5/6月份,火电在今夏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之下再次回归:火电占比不仅超季节性回升,甚至高于去年同期水平。6月16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发电装机持续稳定增长,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87亿吨的历史新高,做好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有坚实的基础。7月14日国常会指出要强化煤电保供稳价,落实好电价、财税、金融等煤电企业纾困支持政策,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
  实现双碳目标的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非化石能源的替代。近年来,火电和水电占比整体都处在下行趋势中,其他来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占比有所提高。但也要注意,除水电之外,风电、光伏等都是典型的资源气象依赖型能源,其发电量受天气影响波动较大,极端气候条件下更是“大起大落”。近两年的极端天气频发,火电不断“兜底”、“补位”,火电占比的下降速度趋缓,可能会影响发电结构优化和能耗控制。即使火电补位,从总量上看,极端天气也会导致电力供需偏紧张,部分地区推出“有序用电”可能影响正常工业生产。2016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小幅高于发电量增速,电力供需维持紧平衡。夏季用电需求大增,企业让电于民,停产或主动避峰生产较为普遍。
  以2022年夏季为例,我国水电大省四川汛期来水偏枯,造成全省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同时高温导致的用电需求却出现激增。电网高负荷压力之下,为保障电网安全,四川部分区域采取了保供电调控措施,从8月14日至20日,部分高载能企业停产或主动避峰生产,让电于民。工厂限电对当月工业生产的扰动较大,2022年8月,四川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明显低于全国同期的4.2%。除四川外,2022年辽宁、上海、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浙江、宁夏、广东、云南等部分省市发布有序用电政策,大致按照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的顺序安排电力平衡。较大范围“有序用电”对去年夏季全国工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7月、8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分别为0.31%和0.24%,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的0.45%和0.44%(历史同期取2014-2019年均值)。
  今年高温来的偏早,并可能持续更久,全国范围内的用电偏紧张、各省市“有序用电”方案推出可能比去年更加普遍,也可能对今年夏季工业生产带来一定扰动。截至7月,浙江、安徽、辽宁、河北等多地已发布有序用电安排,如杭州2023年有序用电方案就提到“组织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 7-9月安排集中检修,在供电形势较为紧张期间,组织企业开展移峰填谷与非生产性负荷压降”。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夏季一些地区的工业生产可能受到干扰。但电力保供、增供之下,全国电力有望达到“紧平衡”,工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所受的影响大致可控。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各有关方面要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要加强高峰时段重点地区电力保供,加强保供形势预判,全力抓好能源增产增供。
  经济增长与能耗双控短期难以平衡
  气候变化背景下,一边是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要求下的火电“让位”,一边是能源保供要求下的火电“补位”,经济发展与能耗双控短期内难以平衡。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早在“十二五”之初就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降低“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此后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会公布当年的“单位GDP能耗排放”目标。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从具体实施来看,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按此目标大致推算,“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每年平均应下降约2.9%。实际上2021年以来,能耗强度的控制受到气候、疫情等多方面的扰动,目标完成进度偏慢,难度加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202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7%、0.1%,进度略慢于“十四五”目标平均增速。
  经济增长与能耗双控之间难以完美平衡,2021年就是明显的案例:上半年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30个省(区)中,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或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的有19个,并提出“对上半年严峻的节能形势保持高度警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下半年,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追赶能耗双控目标等原因,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刀切”停产限产、“运动式”减碳,对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造成明显干扰。2021年7/8/9月,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分别仅增长0.2%、0.3%和0.05%,明显弱于季节性,当季GDP环比也仅有0.7%,明显低于二季度的1.3%。2021年10月8日国常会指出,需“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运动式”减碳。
  由于控能耗目标完成难度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GDP能耗”的目标未设置具体数字,改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同时也提出要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从2023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指标不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转为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和公布。根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3年能耗强度目标定为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左右。
  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实现5.5%的增长,而单位GDP能耗仅下降0.4%。面对内需偏弱、高温扰动等影响,若要完成全年GDP目标,需要能源增产供产;若要完成今年能耗强度目标,我们测算下半年单位GDP能耗大约需下降3.6%,实现难度较大,并且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扰动。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国内经济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更具有优先地位,因而实现单位GDP能耗目标的难度可能较大。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高温干旱天气对电力供需的影响超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证券研究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对外发布时间:
  2023年7月28日
  报告发布机构: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
  S1070521080001
  仝垚炜
  S1070122040023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